close

藍海策略的創業版

  他(大前研一)提出三極勢力(Triad power)將全球經濟體分為三大塊,日本為亞洲的領頭雁,將日本推到與美國、西歐鼎足而三的地位。

  他告誡日本企業,要從善管理變動成本(透過無止盡的合理化,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轉而重視固定成本的管理(即為各項投資計畫)。降低內部投資,透過合作,可以取得綜效,並提高經營彈性。

  首先要對所有的事情要有高度的好奇心。第二個思考角度就是顛覆常識與常規。第三個原則則是看透未來的發想,也就是直接看到未來的需求。第四個原則是解放思 想,提升戰略自由度。

  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搜尋能力,他認為自己的搜尋能力,來自於不斷的與各種人交談,甚至上網與不認識的人,針對一件事深入討論。如此一來,可以得自各種不同角度 的見解。

  大前認為大企業一定要能否定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激發創造力。

*隨 想:大前提出激發創造力的策略,其實大家都早有,只是在執行上總是有著太多的顧忌與包袱。

  根據著名的全球創業研究計畫(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的統計,各國經濟成長增量,約有三分之ㄧ是來自於新創事業的 貢獻。

  過去成功所累積的資源,形成組織慣性(inertia)的速度,比經營者思考創新突破的決心來得更快。

  創新來自於「對已知現象與運作方法的根本質疑」,來自於「對趨勢與數據的敏感度直覺」,更強調:「運用新技術、新材料、與新組合的觀念」,以進行所謂熊彼得 (J. Schumpeter)式的創 新。

  要能客觀衡量個人或一個組織對人類的貢獻,最客觀的貢獻就是看這個人或這個組織的獲利能力。

  人的各種慾望與需求都各自有它的重要性與急迫性;而且大多受到時空影響。

  在經濟學中,滿足慾望的過程稱之為消費。每一個企業,就在努力創造能滿足顧客需求的價值。

  企業在於創造能滿足顧客需求的價值,價值會因人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

  事實勝於雄辯,只要能持續賺錢就表示對社會有具體的貢獻。當社會不需要一個人或一個組織,最具體而冷酷的事實,就是讓它不賺錢。

  機會永遠存在,每一個世代有每一個世代的機會。

  創意與時機不是相加的,而是相乘的。

  創意是需要養成的習慣,習慣是需要培養的環境。

  創業要成功就必須先破除本身「思考的障礙」,亦即拋開自身內心已存在的想法。

  新創事業的起步有賴於「創新」這個「必要條件」,但是,如果要進一步達到成功的話,就必須有一個整體經營系統,才會具備創業成功的「充分條件」。

  創意發想、解析,並從種種矛盾中尋求事事求是的態度,正是在創業時所必須學習的思考方式和做法。

【隨 筆】

其實從推薦序中就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

同一本書,從不同的學者專家推薦角度也會有所差異。

就像一件事總有不同的面向,端視你從哪個角度介入與評析。

 

學者專家說的好,自己從文字裡面去咀嚼,不一定找得到,也不一定會有比他們更深入的看法產生。因為,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大腦,替代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lenlegend 的頭像
    allenlegend

    浪子傳說

    allenleg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