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類的發展歷史與演進過程,教育的功能促使人類生存目標的實現。時代的進步即是不斷的推翻與不斷的創新,在一陣一陣的推陳出新中,我們是否有在觀察現在的教育狀況?是否有所警醒現在的教育方式?能否切實反思現在的教育模式?應否付諸實在的教育改革行動?教育的真實實踐不就是起於「有教無類」,進而「因材施教」來達到「人盡其才」的功能。
小時候由記得剛入學時的感覺是興奮與期待,因為那代表的是自己長大了,我終於能讀一年級了。曾幾何時學校似乎已變成一種壓力與不斷灌輸第一名才是有出息的環境,教育改革不斷的宣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追求教育的現代化,而教育現代化的主要大方向是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及國際化。」教育改革真可說是台灣非常重要的社會改革工程。教改要改的是什麼?在我們的教育制度中的升學方式要不要改?或是我們社會大眾對學習的態度?猶記得當初將後段孩子帶上來的口號喊得鏗鏘有力,而問題是帶上來的目的是孩子們學習的態度或是升學的機會呢?
考試滿分不代表未來一定能應用得最恰當,而學習最重要的是激發起一股熱情,讓熱情延續的更為持久,讓學習成為一種興趣,讓學習的興趣延伸出未來生活發展的方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讓孩子的夢想能真實的實踐,讓教育成為孩子未來的利器,能勇敢的實踐自己的夢想。傳統觀念會要求孩子們不要做夢,而將夢想認定為是白日夢、好高騖遠或不切實際,因為在現在的社會中他們還沒看到有人實現或實踐,沒看到的、沒接觸到的往往讓人覺得沒有安全感。因此,教育是實現孩子未來的管道與工具,我們不能將就的接受一成不變或耍嘴皮子的教育改革,我們已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必須警醒並反思其問題而趕快行動,是唯一為孩子的未來負責也是為自己負責的作為。
教育是一種載具,它所承載的是未來的改變,它所承載的是未來的實現,教育人要能讓學生及家長感動,首先必須讓自己感動,在師生的互動與家長的互動之間尋求感動,有如一位說書人般的營造自己感動的故事。想法、方法、點子容易發想進而取得認同,但要整合起來的確不容易,卻也是最難的一部份。因此教育學生的層面只要能夠跟生活鏈結起來,讓教育的真實體會與感受在生活中切實實踐,那教育將發揮到更多的作用與營造更多的可能性。
身為教育工作者要在職場上立足,思考、觀察、領導、執行、行銷、服務等創意思考能力是缺一不可。